随笔▏我对世界杯及体育解说的最初记忆
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已进入了1/8决赛阶段,比赛也到了白热化阶段,谁能拿到冠军,取得最后的胜利,除了技术能力还需要一点点运气。要预测最后的比赛很难,咱就不费劲去做这个,要知道连贝利先生都不行,何况咱呢?就来谈谈对世界杯的最初记忆吧。
记忆拉回到1978年,那是中国人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世界杯,而今过去了整整四十年。以此为起点,也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,岁月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日新月异,也鉴证了六零一代的青春。世界杯伴随着中国球迷的泪水与激情,那些疯狂的、沉默的、开心的、苦涩的记忆,不仅留在了经典的足球画面中,也烙在了一代代中国球迷的心底。
1978年还是九寸黑白电视打天下的时代,尽管分辨率不高,但已经让人们足够感到新奇与激动了。当时绝大多数电视还是黑白的,彩色电视因为价格、产量原因,拥有率非常低。80年代初期,12寸、14寸甚至更大尺寸的电视开始多起来,松下日立等外国彩电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中国市场,国内也涌现出了金星、飞跃、长虹等一大批国产品牌。但应该说,1978年的阿根廷世界杯,在中国能够看到电视的人并不多。
准确地说,82年西班牙世界杯才是中国进入世界杯时刻的开始。上百号人围着一个电视,后排的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清屏幕,只能伴随宋世雄老师略显尖利的声音,及超快的语速,听宋老师事无巨细地描述,才知道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,那是一代人的世界杯记忆。宋世雄老师的解说似乎还处在电台广播时代,事无巨细地解说,就生怕漏掉场上的任何一个细节。8号传球给6号,6号下底传中,9号头球攻门,进了,1:0!尽管在今天看来,可能略显啰嗦,却开创了一个时代。
其实这正是当时整个社会语言体系的特征,大家都在使用一种“体制内”的语言和表达方式,正如邢质斌、罗京在《新闻联播》,中央广播电台朗读的稿件,甚至所有报纸的标题和文章,都使用这样一种语境和表达方式。解说表达的是中央台的立场,个人立场和感情是没有的或者不重要的,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,强调中立立场就是当时的体制内语境。
应该说中国的电视观众是伴随着宋老师的解说成长一起的,也从此播下了足球的种子。其实,宋世雄老师的巅峰之作不是出现在世界杯赛场,而是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杯赛冠军的时刻。“亲爱的听众、亲爱的观众:当你看到中国女排运动员在场上的精彩表现,可曾想到,她们是付出了多少代价啊……”,那个急促、高亢、富有激情的声音,也成为了那个年代中国体育的“主流声音”。
另外,在改革开放初期,直播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。82年西班牙世界杯,央视转播了22场比赛,仅有决赛是直播。决赛直播是通过印度洋国际通讯卫星达成的,要知道在那个时代,我国还没有同步轨道通讯卫星。租用国际通讯卫星费用昂贵,必须在早前购买好时段,超时就不给信号,所以宋老师在直播中才反复强调,那是通过“太平洋或印度洋国际通讯卫星”得到的。
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三批大学生,1982年世界杯我们是在学校看的。那时宿舍里还没有电视,有比赛的时候晚上就遛到行政办公室去看。凌晨时分是就寝时间,学员队会查岗,要看比赛,前提是大家要铺好被子,把枕头塞进被子里,假装有人在睡觉,由不爱看球的同学来打掩护。走路得轻声轻放,不能惊动队领导,要不就算违纪了。
电视是这一年收看世界杯最主要的渠道,寒暑假时更是重播了两遍。1980年创刊的《足球世界》、《足球》报以及其它报刊也丰富了球迷的信息渠道。同时,82年以后,电视上的广告也多了起来。八十年代最牛的广告是燕舞收录机的广告,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是“燕舞、燕舞,一曲歌来一片情”,拿个吉他边唱边跳,极富喜感,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。除了燕舞的广告,还有一些广告语至今难忘,例如1979年雀巢咖啡的“味道好极了”,1982年可口可乐的“就是可口可乐”。
82年世界杯,球迷熟识并喜爱的球星包括金童罗西、济科、佐夫、苏格拉底、普拉蒂尼、鲁梅尼格等球星,他们都有上佳的表现。而赛前被热捧的马拉多纳只进了两球,还因踹人得到一张红牌而黯然离场。在与巴西队的比赛中,意大利“金童”罗西大发神威上演帽子戏法,随后更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打入三球,成为那届世界杯最耀眼的明星。与罗西同时成长起来的,还有整整一代爱上看球的中国人,其中就包括我。
1986年,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墨西哥举行,这届赛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经典。实际上,这届世界杯原来的主办国应该是哥伦比亚,但后者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,无暇顾及也没钱举办世界杯,只能将举办权让出。最终,墨西哥成功接盘,他们也成为了史上第一个两次举办世界杯的国家,他们也是1970年世界杯的举办国。
可以说86年世界杯是属于马拉多纳的,是一个人的世界杯,大家见证了一代球王的诞生。要知道1986年世界杯的夺冠热门是意大利和德国,阿根廷的夺冠赔率甚至进不了前五,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他们的阵容太差。那支阿根廷队,除了马拉多纳,赛前几乎没有另一名球员能被大家所熟悉和记住。
如果说在小组赛上,马拉多纳只是牛刀小试,那么,淘汰赛就成了马拉多纳一个人表演的舞台。四分之一决赛对阵英格兰队,世界足坛最经典的两个画面都被马拉多纳书写,一个是响彻世界足坛之巅的“连过六人”,另一个是让后人争论不休的“上帝之手”。马拉多纳上帝附体,也令世界球迷为之臣服。
要知道就在四年前的1982年4月到6月间,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(阿根廷称“马尔维纳斯群岛”)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,那场战争以阿根廷的完败而结束。在战场上不能赢回来,要在四年后的足球球场上赢回来,是马拉多纳所迫切期望的。好在他们没有辜负阿根廷人的期待,击败英格兰,替阿根廷人找回了颜面。
至于那个“上帝之手”,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,马拉多纳是这样描述的,“一半是上帝之手,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脑袋”。引申上帝是入球与否的最终主宰,以此进一步羞辱了英国人。在2002年出版的自传中,马拉多纳承认这个进球是个手球。“我现在能说出当时不能说的事情了,当时,我称其为‘上帝之手’,其实那是‘迭戈之手’,我感觉自己有点像是偷了英格兰人的钱包”。尽管如此,瑕不掩瑜,也不能否认马拉多纳本场比赛“连过六人”进球的伟大与神奇。
对于马拉多纳而言,1986年的世界杯奠定了他一代球王的地位。当然了,有人会说,马拉多纳的世界杯是偷来的,因为那个“上帝之手”的进球。但他在此后的职业生涯证明,那绝非是他昙花一现的表演,巴塞罗那、那不勒斯均留下了他精彩的足球印记。讨厌马拉多纳的人可能会有一万个理由,但爱他的人只需要一个理由:足球。马拉多纳都用他精彩的球技,带给人们最纯粹的足球享受,也以此征服了观众。
再回头来说说那个时代的电视转播,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,中国人的表达方式逐渐放宽,“体制内”的语言开始被边缘化。随着世界杯等大赛在中国转播,宋世雄老师的弱点开始暴露出来,因为他的专业化程度不够,对比赛战术及球员个人资料了解不够。有人开始调侃宋世雄足球解说是变相催眠术,其实非常适合广播时代的特点。后来的孙正平、韩乔生都是宋世雄先生的学生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沿袭着这种风格。
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,一些地方台的体育评论员发展起来,也有了对场面的讲解和战术分析等。随着90年代意甲在中国的转播,加上了张路这一解说嘉宾,这才引领了中国专业足球解说员的新时代。1995年的美洲杯,黄健翔用他充满激情的呐喊进入了中国球迷视线,也就在这个时期,宋世雄老师隐退了。从此,中国体育解说从教化逐渐过渡到了娱乐,直至后来出现了黄健翔的“意大利万岁”,那是个人感情化解说的巅峰之作。
对于多数国人来说,世界杯不仅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比赛瞬间与魅力迷人的球星,更多的是转型期生活的巨变与情感的起伏,及对那个启蒙时代的深切记忆,久久不能遗忘。
相关阅读推荐
公众号
溪流之海洋人生
微信号▏xiliu92899
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
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
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
投稿邮箱▏452218808@qq.com